梆子迷 - 孙少臣整理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薛永年、陈新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唱上了?

(接唱)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种地夜晚来纺线,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

你若不相信哪就往身上看,

穿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好!

听得懂我唱的是什么吗?

您唱的是豫剧《花木兰》。

对,也叫“河南梆子”。

对。

它吸收了蒲州梆子、秦腔与当地的民歌小曲所形成。有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

是。

要说梆子可太多了。

都有什么梆子?

有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庄梆子……还有“老梆子”。

还有小伙子。

小伙子干什么?

“老梆子”干什么?

老调的“河南梆子”。您听过吗?

没有。

过去老梆子……不,老调的梆子,都不正规,词儿随便唱,辙不限,可以唱“花辙”。

是吗?

我听过一出戏叫《陈州放粮》。

包公戏。

包公一出场,只穿袍子没靴子,纱帽翅前头一个后头一个,一上场就跟端着一屉包子差不多。

唱出来什么味儿呢?

我学学!锵锵锵……(唱)“下陈州路过太康县,我问问地瓜卖啥价钱。马汉就说二百三,王朝就说二百六称上几斤好过年。身上背着个大篮子,称上二斤绿豆丸子。葱花油饼烙两张,再来碗又酸又辣的胡哇辣汤啊!”

包公这样儿放粮啊?

包公赶集去了。您别看这些梆子还真有听人迷了的。

还有人迷的?

有。

谁呀?

我舅舅。

你舅舅怎么人迷?

行动坐卧都要唱。就是不唱嘴里也得打着家伙。

是啊?

早晨起来赶集去,嘴里“拉隆儿等隆儿冷咚儿一个冷咚儿等……”有人问他:“大哥,你上哪儿去?”

他呢?

回头看看人家“等隆儿冷……”

不理人家。

知道的行,你得唱着问他。

怎么唱?

(唱)“问一声老大哥你上哪去?”

他呢?

(唱)“今天没有事我前去赶集。”

回答上来了。

就是在家里,我舅母问他吃什么饭,问一天他也不回答你。

那怎么办呢?

唱着问(唱)“问一声小儿他爹,唱把啥饭来用?”

你舅舅怎么回答的呢?

(唱)“贴饼子打糊涂,面条也中。”

这位吃什么都行。

有一天我舅舅和我舅母在菜园子里浇水,我舅舅摇着辘轳把儿,我舅母看沟子。打那边过来一个人,扛着个行李卷,想打听路。你倒跟别人打听,他偏跟我舅舅打听!“大哥,上开封怎么走?”他看看人家,嘴里还“等隆儿……”问了好几遍他都不回答人家。这位一想,这位是哑巴?不能,哑巴怎么嘴里还哼哼呢。不是哑巴是聋子?不能,聋子怎么听见呢?这位不高兴了,“喂!你怎么回事儿?知道你告诉我,不知道你说不知道,为什么不理人?今后你就不出门在外啦?”

对呀。

我舅母在旁边听见了,(河南口音)“咦,我说那位大兄弟,你不知道,俺这个老头子是个梆子迷,你这样问他,一天也不告诉你。你会唱吧?你要唱着问,你一问他就告诉你了!”这位一听,怎么,唱着问?巧了!

怎么?

这位是梆子剧团唱大花脸的。

寸劲儿!

这位把行李卷往地下一放,打着家伙点儿就过来了。“锵锵

锵……“(唱)”走上前搭一躬,问声挑水的大长兄,我上开封要走哪条路哇——“

问下来了。

我舅舅高兴了,(唱)“你要上开封你奔正东。”

回答上来了。

坏了!

怎么啦?

一松手,辘轳把儿往回一转,“啪!”

怎么啦?

正打在后脑勺上。“咚!”

怎么啦?

掉井里头啦!

呦!

打听道儿的一看掉井里了,扛起行李卷就跑了!

这位也不怎么样!

我舅母正看沟子哪,一听没动静了,回头一看,俩人一个都没有了。哪儿去了?“小儿他爹,小儿他爹!……”喊了半天也没人答碴儿。就听井里扑通通,扑通通……他正在井里玩命哪。

是呀!

我舅母可吓坏了,刚才还俩人哪,怎么现在一个人也没有了?一听在井里哪!“小儿他爹,你怎么上井里去了?快,你抓着井绳,我把你摇上来吧!”一边儿摇一边儿问:“小儿他爹,你淹着没有?你碰着没有?”

你舅舅怎么回答的?

他在井里“嘟……嘟……”

这是什么意思?

那意思淹得够呛了。

还做戏哪!

我舅母一想:噢,他是个梆子迷,我得唱着问他。

你舅母怎么唱的?

(唱)“在井台我泪涌涌啊,

出言来叫声奴的相公,

我问你淹得轻来还是重?”

问下来了?

他在井里也唱上了。

怎么唱的?

(唱)“昏昏迷迷我也不知情啊——”“咚!”

怎么啦?

一松手又掉里头啦!

嗐!

(孙少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