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四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甲 这回该咱俩人表演了。
乙 对。
甲 咱们给大伙说点儿什么呀?
乙 我看今天哪,咱们给朋友们来个别开生面的表演。
甲 什么呀?
乙 多年不演的传统艺术——“数来宝”。
甲 说什么?
乙 数来宝!
甲 数来宝?
乙 怎么样啊?
甲 我的徒弟!
乙 哎!……哎?等会儿。
甲 嗯?
乙 谁是你徒弟呀?
甲 当初我师父就是这么叫我来的。
乙 那您别冲我喊哪?
甲 当初我就是这么站着来的。
乙 您哪,冲那边说。
甲 冲这边?
乙 哎,冲那边。
甲 “徒弟,数来宝啊,是咱们门儿里的绝技,我是头一代你是第二代,记住喽啊,再有说数来宝的,(转头看乙)那都是第三代了。”
乙 这说了半天我还是他徒弟。
甲 数来宝你可不行!
乙 您哪,甭吹牛。
甲 怎么着?
乙 会唱数来宝吗?
甲 什么叫会唱“吗”呀?板儿我都带着哪!
乙 哦?
甲 看见没有?板儿都带着哪!
乙 您打两下儿?
甲 打两下儿你听听。
乙 听听是不是行家。
甲 听着啊!(打板)
乙 不过这个我可不服你。
甲 怎么呢?
乙 你这不是真正的东西,这是套子活。
甲 哦。
乙 比真本事吗?
甲 怎么比法?
乙 比真本事,今儿同着各位观众,咱俩来一回对唱数来宝,绕口令,你行吗?
甲 绕口令?
乙 啊。
甲 哼,徒弟。
乙 哎,又来了是不是?
甲 绕口令我告诉你,那是我的开蒙的活。一开始学的就是绕口令,比一比?
乙 来啊。
甲 咱搬两把椅子,怎么样?
乙 好,来来。来两把椅子。椅子搬来了,怎么着吧?
甲 咱们两个坐着唱。
乙 坐着唱?
甲 哎。
乙 这坐着唱,这怎么唱啊?
甲 看真功夫啊。
乙 还要怎么着?
甲 待会儿我唱你也唱,唱不上来,到时候就算输了。
乙 哦,唱不上来就算输了?
甲 哎,我唱着唱着,唱不过五句去,就能把你唱站起来。十句唱站起来还能唱趴下喽。就这么大能耐。
乙 你能把我唱站起来?
甲 哎!
乙 我告诉你,你真能把我唱站起来我算服你了。
甲 真是这话?
乙 可有一样。
甲 怎么着?
乙 我要把你唱站起来呢?
甲 那我算输啦!
乙 咱就这么定了。
甲 咱俩来来呀。
乙 来吧。
甲 试试吧。(甲乙入座)
乙 您说他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这么大人能让他把我唱站起来吗?
甲 哼哼。
乙 这不可能的事啊。
甲 哎哟,您不瞧瞧,就他这模样跟我比,您让大伙看看,往这一站,貌不惊人,言不成句,还没一米高呢,还惦着跟我比呢!
乙 谁说我没一米高啊?
甲 我说你没一米高啊。
乙 胡说!
甲 你站起来让大伙看看。
乙 您看看我能没一米高吗这个?(站起)
甲 哎,可站起来了!
乙 嗨,你诓我呀?
甲 怎么没唱呢,就站起来了啊?
乙 去去去,诓我不算啊。你得拿真能耐把我挤对起来。
甲 我告诉你真唱,也照样把你唱站起来。
乙 你就开始吧。
甲 那咱就试试?
乙 来!
甲 待会儿我要问你几个问题,要提一提古人名你得回答得上来。
乙 可以呀。
甲 回答不上来可就算你输了。
乙 保证是对答如流。
甲 我有来言。
乙 我有去语。
甲 我有上句。
乙 我有下句。
甲 哦?来!
乙 您听着!
甲 听着!(数板)×××(乙的名字),我问你,什么上山吱扭扭?什么下山乱点头?什么有头无有尾?什么有尾无有头?赵州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什么人举刀桥头站?什么人勒马看《春秋》?这些你要不明白,乖乖给我站起来。
乙 就这个?
甲 哎。
乙 我可唱了。
甲 带动作的。
乙 带身段的?
甲 哎。
乙 我打着板儿!(数板)双扇门儿,单扇开,你那破闷儿我这儿猜,小车子上山吱扭扭,金鸡下山乱点头,蛤蟆有头无有尾,蝎子有尾无有头,板凳有腿家中坐,粮船无腿游九州,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推车轧道沟,周仓举刀桥头站,关公勒马看《春秋》。嗯?怎么样?
甲 还给他鼓掌呢,你那什么动作呀?
乙 怎么了?
甲 周仓举刀桥头站那不得站着举刀吗?
乙 哦,对对对,(刚要站起,又坐下)呵呵……哦,您说周仓举刀得站着?
甲 哎——
乙 哈哈哈……您示范一回?
甲 你看……你爱怎么举怎么举吧!
乙 胡诌白咧!
甲 (数板)唉,说我诌,我就诌,闲来没事儿我溜舌头,我们那儿有,六十六条胡同口,里边儿住着六十六岁刘老六,六十六岁六老刘,六十六岁刘老头这么老哥仨……
乙 家里有六十六座好高楼,楼里放六十六篓桂花油,篓上蒙着六十六匹鹅缎绸,绸上绣着六十六个狮子滚绣球,楼外栽着六十六根檀木轴,轴上拴着六十六头大青牛,牛旁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
甲 刘老六,六老刘,刘老头这么老哥仨,倒坐在门口啃骨头,打南边儿来了一条狗,嚯,这条狗,好眼熟,好像我大大妈家,大大妈的脑袋,大大妈的眉毛,大大妈的眼睛,大大妈的鼻子,大大妈的耳朵,大大妈的尾巴,大大妈家鳌头狮子狗。
乙 从北边儿也来了一条狗,这条狗啊,也眼熟,又好像,我二大妈家,二大妈的脑袋,二大妈的眉毛,二大妈的眼睛,二大妈的鼻子,二大妈的耳朵,二大妈的尾巴,二大妈家鳌头狮子狗。
甲 说两条狗,抢骨头,从南头儿,到北头儿,撞倒了六十六座好高楼,撞洒了六十六篓桂花油,油了六十六匹鹅缎绸,脏了六十六个狮子滚绣球。
乙 楼外砸倒了六十六根檀木轴,砸惊了六十六头大青牛,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
甲 打东边儿来个气不休,手里边拿着一个土坯头,来打狗的头,也不知气不休的土坯头打了狗的头,还是狗的头撞坏了气不休的土坯头,咬破了气不休的手指头。
乙 从西边儿来了个秃妞妞,手里拿着个油篓口哇去套狗的头,也不知秃妞妞的油篓口哇套了狗的头,还是狗的头钻进了秃妞妞的油篓口,狗啃油篓油篓漏,狗不啃油篓,篓不漏油!
甲 哦?唱的还可以。
乙 当然了!
甲 就是声音太小了。
乙 声音小?
甲 啊,你这太小了。
乙 哦,那怎么办呢?
甲 离老几位近点儿!
乙 往前挪挪?
甲 往前挪挪!
乙 唉!(欲起身又止,坐在椅子上往前蹭)呵呵……您看这回行了吧?
甲 哦?真注意了。
乙 光诓我呀?
甲 听着!
乙 来!
甲 山前住着个颜圆眼……
乙 住着谁?
甲 颜圆眼。
乙 这什么名字啊?
甲 说有一个姓颜的,眼睛是特别的圆,人给起名叫“颜——圆——眼”!
乙 喝,您听这个啊?颜——圆——眼?
甲 对!
乙 够费劲。来吧!
甲 接着唱。
乙 啊。
甲 山前住着个颜圆眼。
乙 山后住着个颜眼圆。
甲 二人山前来比眼。
乙 也不知颜圆眼比颜眼圆的眼圆,还是颜眼圆比颜圆眼的圆眼!
甲 这就悬了啊!
乙 哎哟我的妈,我这句怎么这么费劲哪?
甲 这不赶到这儿了吗?
乙 赶到这儿了?
甲 唉。
乙 (冲观众)我也让他赶一回啊。
甲 接着唱!
乙 来呀。
甲 山前住着个崔粗腿。
乙 山后住着个崔腿粗。
合 二人山前
乙 来比腿!
甲 也不知崔粗腿比崔腿粗的腿粗,还是崔腿粗比崔粗腿的粗腿!
乙 哎呀,差点没背过气去!
甲 咱这嘴里就比你清楚。
乙 清楚什么呀!
甲 你要真行这么办,今天咱俩人在这儿啊,给大伙来一段玲珑塔,塔玲珑,转塔你行不行?
乙 哎哟这可不好说。这得说出多少张桌子,多少条腿儿,多少和尚多少本经来。
甲 主要是看脑子得快,嘴里清楚。
乙 那没问题。
甲 这会儿唱的上来?
乙 啊。
甲 要唱不上来呢?
乙 我要唱乱了唱错了,我站起来规规矩矩地拜你为师。
甲 得了,收你这小徒弟儿。
乙 那你要唱乱了呢?
甲 也拜你为师啊。
乙 咱是君子一言——
甲 驷马难追。
乙 各位观众,我们比赛到了高潮了啊,您可注意听谁唱错了!
甲 听着!
乙 来!
甲 (打板)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若问老僧的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五百年,清一清,一共是四千五百冬,老僧倒有八个徒弟,八个徒弟都有法名,(看乙)大徒弟叫什么你知道吗?
乙 哦,考我?
甲 啊。
乙 大徒弟名叫青头愣。
甲 二徒弟呢?
乙 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甲 三徒弟?
乙 行了,我一块说出来得了。
甲 说呀。
乙 三徒弟名叫僧三点儿,四徒弟名叫点儿三僧,五徒弟名叫崩葫芦把儿,六徒弟名叫把儿葫芦崩,七徒弟名叫风随化,八徒弟名叫化随风。
甲 老师父教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青头愣,(冲乙)会什么?
乙 青头愣,他会打磬。
甲 愣头青?
乙 他会撞钟。
甲 僧三点儿?
乙 他会吹管儿。
甲 点儿三僧?
乙 他会捧笙。
甲 崩葫芦把儿?
乙 会打鼓。
甲 把儿葫芦崩?
乙 他会念经。
甲 风随化?
乙 会扫地。
甲 化随风?
乙 他会点灯。
甲 老师父叫他们换一换。
乙 唉,要想换过来不可能。
甲 老师父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
乙 眼看着八个徒弟要挨打,从外面来了五位云游僧,他们共凑僧人十三位,那个去到后院数玲珑,后院倒有个玲珑塔,一去数单层啊,回来数双层,谁要能数过玲珑塔,谁就是个大师兄。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副铙钹一口磬,一个木了鱼子一盏灯,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唉,玲珑塔,隔过两层数三层,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三副铙钹三口磬,三个木了鱼子三盏灯,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五副铙钹五口磬,五个木了鱼子五盏灯,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玲珑塔,那个第七层,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七副铙钹七口磬,七个木了鱼子七盏灯,七个金铃二十八两,是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九副铙钹九口磬,九个木了鱼子九盏灯,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这个玲珑塔,十一层,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十一副铙钹十一口磬,十一个木了鱼子十一盏灯,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是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到顶儿是十三层,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十三副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了鱼子十三盏灯,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玲珑塔,往回数那个十二层,十二张高桌四十八条腿,十二个和尚十二本经,十二副铙钹十二口磬,十二个木了鱼子十二盏灯,十二个金铃四十八两,是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十层,十张高桌四十条腿,十个和尚十本经,十副铙钹十口磬,十个木了鱼子十盏灯,十个金铃四十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八层,八张高桌三十二条腿,八个和尚八本经,八副铙钹八口磬,八个木了鱼子八盏灯,八个金铃三十二两,是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六层,六张高桌二十四条腿,六个和尚六本经,六副铙钹六口磬,六个木了鱼子六盏灯,六个金铃二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四层,四张高桌十六条腿,四个和尚四本经,四副铙钹四口磬,四个木了鱼子四盏灯,四个金铃十六两,是风儿一刮响哗 。
甲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二层,两张高桌八条腿,两个和尚两本经,两副铙钹两口磬,两个木了鱼子两盏灯,两个金铃整八两,风儿一刮响哗 。
乙 老僧数罢了玲珑塔。
甲 抬头看,
乙 满天星,
甲 地上看,
乙 有个坑,
甲 坑里看,
乙 冻着冰,
甲 冰上看,
乙 有棵松,
甲 松上看,
乙 落着鹰,
甲 屋里看,
乙 一老僧,
甲 僧前看,
乙 一本经,
甲 经前看,
乙 点着灯,
甲 墙上看,
乙 钉着钉,
甲 钉上看,
乙 挂着弓,
甲 看着看着迷了眼,西北乾天刮大风,说大风,是好大风。
乙 刮散了满天星,刮平了地上坑,刮化了坑里冰,刮倒了冰上松,刮飞了松上鹰,刮走了一老僧,刮翻了僧前经刮灭了经前灯,刮掉了墙上钉,刮崩了钉上弓。
合 霎时间哪只刮得,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经翻灯灭钉掉弓崩一个绕口令!
乙 (站起鞠躬)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甲 唉,站起来了。
乙 嗨!
(常宝丰 王佩元演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