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三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哎呀,好久不见,您好哇?

还好。

您家中都好?

承问,都好。

老爷子好吗?

好。

老太太好?

好。

大哥好?

好。

大嫂子好?

好。

您是谁呀?

嗐!问了半天好,结果不认识我呀!

我看您面熟,好像咱们在哪里……

见过。

没有!

废话。

不,见过。

噢,见过。

就是不认识。

一样。

对了,我也见过您,我也认识您。

好,那您说我是谁?

我想不起来啦!

走!

别发火儿呀。

你拿我开心,我还不发火儿?

我认识您,您姓赵,您叫赵高。

你才叫严嵩哪!

又怎么啦?

我是奸臣哪!

那您姓秦,您叫秦桧。

好嘛,卖国贼!

要不您姓张怎么样?

现商量啊!

您叫张奎。

张飞我也受不了哇。

怎么受不了?

张奎,是灶王爷,他是一家之主,您琢磨琢磨我能受得了吗?

张奎是灶王爷,这是谁告诉你的?

这还用告诉吗,众所周知,你没看过《封神演义》吗?张奎把守渑池县。姜太公斩将封神,张奎封为灶王爷。

噢,您谈的这是按《封神榜》上写的。

是呀。

那不一定准确。

怎么?

如果是按《礼记》上说的灶王爷就不姓张啦,也不叫张奎。

叫王魁?

还李逵哪!

那叫什么呢?

祝融。

灶王爷是祝融?

要是按《淮南子》的说法灶王爷既不是张奎也不是祝融。

那是哪位呀?

黄帝死后成为灶神。

黄帝是灶神。

这还仅仅是《淮南子》上的说法,要是按照《五经异义》上的说法灶王爷就又得改名换姓了。

他叫什么?

姓苏,名叫吉利。

好嘛,一会儿的工夫出来四个灶王爷啦。

是呀,你说这灶王奶奶到底跟哪个是原配呀?

我不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

什么说法?

有人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

对。

那我可要向您请教。

不敢。

您说是一家儿一个灶王爷,还是全国就一个灶王爷?

这还用问吗,人人都知道这么两句话,“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这就说明只有一个姓张的灶王爷。

不对。

怎么不对?

过去家家都供灶王爷,你说全国只有一个灶王爷,这一个灶王爷管得了全国这么多家的事吗?如果把灶王爷累死了那不绝种了吗?

要按您这么一说,那可能是一家一个灶王爷。

一家一个,各办各家的事。

怎么样?

还是不行。

怎么不行?

比如说这一家夫妻俩,有七个儿子,供一个灶王爷,后来七个儿子长大成人,分家另过,变成八家啦。每家都要供一个灶王爷,请问这唯一的一个灶王爷到底跟谁过呀,还有七家没有灶王爷怎么办呢?有没有拿补差的灶王爷?

临时工也没地方找去。

假如,有这么一家,就是一个老太太,她是孤身一人,她当然也供着一个灶王爷。可是不幸得很,这一天老太太故去啦!老太太死了倒是小事,这家的灶王爷失业了怎么办呢?

灶王爷不怕失业。

噢,他有劳保?

没听说过。

回答不上来了吧,告诉你,你说的那部《封神演义》,那是明朝人写的,离现在有些年头了,所以说看这样的书必须要了解作者的意图、时间、地点、历史背景,要有分析能力才行。

还得分析?

有分析才能鉴别嘛。

常言不是说“展卷有益”吗?

“展卷有益”,这话不错,可也得看怎么理解,有的书“展卷有益”,有的书就不同了,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看了以后使你得不到益处,相反的还容易中毒。

这么严重?

我就深有体会。

你中过毒?

不是,我有个表弟,他因为看了坏书就中了毒。

看什么书呀?

看的是《绿野仙踪》。

是有毒。

没事儿就偷着看。

坏了。

他看到冷于冰入山修炼,不久便成了仙家,能够腾云驾雾,变化多端。他人了迷,信以为真,一心也想进山修炼,以便日后能得道成仙。

去了吗?

去了!他一个人儿奔北京,到京西玉泉山,在山洞里坐了两天两夜,觉着不对劲儿又回来啦!

怎么回来啦?

两天什么也没吃,那还不回来?

饿回来啦!

你说这种书害不害人?

是害人!

后来家里人知道了,把书给烧了,不准他看。

行吗?

你还别说,自从把这些书烧了以后,他还真不看书了!

改啦!

改听书啦!

更厉害。

每天下午逃学听说书去,等说书的说完了,他也回家了,到家朝他父母一鞠躬,表示他下学回来啦!

刚听完书!

家里不知道,还认为真是放学回来了哪。

其实是散书场啦。

他是天天如此,都成了书迷啦!

他听的什么书?

《跨海征东》。这一天,说到三江越虎城,盖(gé)苏文把唐王困在城内,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真是危急万分,欲知唐王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叫“留书扣子”,为的是叫听书的明天再来。

场子也散了,听众也走了,就剩我表弟书迷一个人,坐着发愣。

怎么啦?

犯迷症啦。

什么叫犯迷症?

是呀,听书听入了迷,又不做分析,当真了,替古人担忧,他一心想救唐王,想出了神,把回家吃饭的事儿全给忘了。伙计一看,这位怎么回事儿,人家都走了,他干吗还一个人儿坐着发呆呀?当时伙计走过来说:“学生,天不早啦,您该回家吃饭去啦!”书迷一伸手,啪的一声,打了伙计一嘴巴,冲伙计一瞪眼:“唐王被困越虎城,我吃得下去吗?……”伙计心里话儿,那是唐朝的事,你着的什么急呀?

是呀。

掌柜的一瞧伙计挨打了,不知出了什么事,急忙跑过来把伙计拉到一边儿问他为什么挨打,伙计这才如此这般把刚才发生的经过跟掌柜的一说,掌柜的一听,心里明白了,就知道这位是书迷,把伙计往旁边一推说:“你不会说话,只要我过去一说他准得走。”

没那事儿,你过去照样挨打。

掌柜的走过来一拱手说:“将军,您看天色已晚,请将军回府用饭。”掌柜的刚说完就听见啪的一声。

怎么样,也挨打了吧?

啪!书迷自己打自己一嘴巴。

自己打自己?

打完了接着说:“唐王被困越虎城,我还有什么脸吃饭……”

真入迷啦!

掌柜的心里话儿:你老在这儿坐着也不是个事呀,干脆我给他来个将计就计。掌柜的说:“将军,此言差矣,请速回府用毕晚饭,您再顶盔贯甲,罩袍束带,提枪上马,杀进敌营,救出圣驾,岂不是立下了奇功一件吗?”

书迷呢?

书迷听完了,噌的一下站起来,抱拳拱手说道:“此计甚妙,待某家照计而行。”说完拔腿就跑了。

真走啦!

书迷到了家,脑子里还想着这件事。

忘不了啦!

坐在屋子里又发上愣了。

又来了。

叫他吃饭,他还是这两句话,“唐王被困越虎城,我吃得下去吗……”叫他喝茶他也是这两句话,“唐王被困越虎城,我喝得下去吗……”叫他睡觉,他仍然还是这两句话,“唐王被困越虎城,我睡得着吗……”

没治啦!

他爹妈一看这哪是唐王被困,这是我们傻小儿被困了。

可不是嘛。

后来一打听这才知道,他儿子天天逃学,到处听书,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听,听书入了迷,成书迷啦。

才知道。

老夫妻俩一琢磨不对呀,咱们家八代也没有这毛病,他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病得还不轻哪。

老头儿想来想去,一摸脑袋,想起来啦,书迷有个亲戚,是他妈的嫂子的妹妹的姐夫的小姨儿表弟的叔伯哥哥……

好嘛,八竿子够不着。

有一回到他们家里来住了几天,没事儿就给他说书,什么《三侠剑》、《七侠五义》、《黑衣盗》、《白衣女侠》、《血滴子》……他听得入迷啦,有一天他把人家卖切糕的刀给偷回来啦!

啊!

当时把老头儿给气坏啦,老头儿说:“你学哪手儿不好,单学这手儿?”

小偷。

他还不服气哪,他说:“这不是偷东西,这叫大侠盗宝刀……”

没听说过。

没法子把刀给人家送回去吧。

对,给人家赔个礼儿得了。

老头儿赶紧到街上找卖切糕的,你还别说,这卖切糕的还真有能耐,切糕他不切啦,他揪着卖。

切糕变“揪糕”啦!

有一位问卖切糕的,“切糕多少钱一块呀?”卖切糕的一听气大了,“俺这切糕不论块咧,论‘揪’儿卖咧……”

有论“揪”卖的吗?

老头儿把刀还给卖切糕的,向人家赔了礼、道了歉,回到家里把书迷狠狠地打了一顿。

真揍哇。

那阵儿他小哇,打几下没关系,这阵儿十七八九啦,还没等老头儿打他哪,啪!他先给老头儿一巴掌,你说怎么办?

不知道。

“你可不能不管……”

我没法管。

“你得替我想想办法……”

我没办法。

“你得给我出出主意……”

我没主意。

“你得帮我动动脑子……”

我没脑子。

哦,你这人没脑子?

你才没心没肺哪!

着什么急呀,书迷是我表弟,这是书迷的爸爸跟我商量。

商量什么?

他叫我为书迷想个解决的办法。

你有办法吗?

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办法来。

什么办法?

我说我表弟不是已然订过婚了吗?那您就赶快让他成亲就得啦,常言说燕尔新婚如胶似漆,小夫妻俩恩恩爱爱,形影不离,小日子一和美,他也就顾不得往外跑啦,天长日久,听书的事儿也就忘得一干二净。

你还真有两下子!

老头儿一听特别高兴,马上筹备办喜事,等书迷一回家,老头儿就一五一十地跟他讲啦,叫他准备结婚,不许再出去啦!

行吗?

你还别说,书迷还真听话,打那儿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等着娶媳妇儿。

有门儿。

虽然他不出去听书了,可是还忘不了看书,一天到晚手不离卷,就连结婚的那天晚上他还看书哪!

这迷劲儿该有多大吧。

新房是三间东房,南里间儿是洞房,新娘子在床上坐着,书迷一个人在外间屋灯下看书,到了夜间两点多钟啦,他还看哪!北屋的老两口儿都睡醒一觉啦,隔着窗户一看三间新房都还没熄灯哪,就知道书迷没睡,一定是看书又入迷啦,把新娘子一个人儿给晾那儿啦,当时老太太高声喊道:“天不早啦,别用功啦……”

那是用功?

这么说着不是好听嘛,“快点儿睡吧,明天还得起早哪……”这个时候书迷正看到精彩之处。

他看的什么书?

全本《杨家将》,这阵儿他正看到穆桂英挂帅。

好!穆桂英,威武豪壮,大义凛然,忠心赤胆,是一名名垂千古的巾帼英雄。

书迷没这个认识。

他怎么想的?

他想今天我结婚,我要是也娶个穆桂英多好哇!

敢情。

她做元帅,我来个先锋官,我们俩得胜回朝,皇上必然重加封赏,加官进禄不说,光宗耀祖,享不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呀……

想吧。

书迷正想着哪,忽然听见他妈妈喊他睡觉,他这才如梦方醒,吹灭了外屋的灯,手里拿着书……

还没忘哪!

准备入洞房歇息。

睡觉。

他掀开门帘儿,走进洞房,抬头一看,床上挂着帐子,大红缎子帐沿儿,新娘端端正正坐在床上,这模样儿和唱戏的穆桂英升帐的情景差不多,书迷一看,他是见景生情,当时站在床前一拱手说:“哦嗬,元帅,叫末将何处安营下寨?”

他成杨宗保啦!

他这一嗓子不要紧,把新娘吓了一跳,心里纳闷儿:他这是什么毛病?

书迷。

新娘不知道哇,心里话儿:我忍着点儿,不理他。

也对。

书迷急了,元帅怎么不说下句呀?

人家知道下句说什么呀!

书迷自己也把下句给忘了,站了半天,一看对方没动静,心想:噢,元帅也忘词儿了。

嗐!

书迷赶紧转身到了外间屋,点上灯,重新把书打开又看上了。

今天是甭打算睡了。

新娘一看他这个样子,以为他有神经病,心中暗想:女子应当从一而终,常言说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如今我嫁了一个神经病,我可跟他怎么过?日子长了我也得变成神经病。越想越难过,越想越心酸,不由自主的眼泪儿吧嗒吧嗒往下掉。

哭啦。

那还不哭?要把你嫁给这么个主儿你也得哭。

提我干吗?

书迷在外屋看了一夜书,新娘在里屋掉了一夜泪,俩人都没睡。第二天早晨,新娘到婆婆房中请早安,老太太一看新娘的眼睛都成水蜜桃了。

哭肿啦!

老太太说:“大喜的日子怎么哭起来啦?”新娘说:“我哭我的命不好……”老太太说:“你的命怎么不好哇?咱们家虽然不是富户巨商,可是谁家不差咱们家的钱哪……”

啊!

不!“我是说咱们差过谁家的钱哪。”

嘿!

“再说你女婿,长得并不难看,要是论岁数他还比你小俩钟头儿哪!”

管什么用。

“这么好的家庭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新娘说:“我害怕,他有点儿……”她是想说他有点儿神经病,老太太没等她说完就接过来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你们俩是头一回见面,等过些天,待熟了就好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家家都如此。”

都找个书迷。

新娘说:“我不是怕别的,昨天晚上到了三更的时候,他还不睡觉,后来他一个人儿站在我床前冲我直瞪眼,嘴里还说,哦嗬元帅,叫末将何处安营下寨。您说家家都如此,我问问您,想当初我公公娶您时候,你们是在哪里安营下寨呀?”

对呀。

老太太这才明白,书迷又犯病啦,当时忙跟新娘解释:“他呀,那是看书看的,这么着,我教给你一个方法,今天夜里,他如果再问你何处安营下寨,你就用手指着床说,将军此地扎营,他可能就许上床睡觉啦!”新娘一听脸就红了。

不好意思的。

新娘自己回到房中。一晃儿一天过去了,说话又到了晚上,新娘给公婆问过晚安,急忙回到自己房中,把床收拾好了,还跟昨天一样,自己先上床坐着。书迷呢,仍然在外间看书。老太太又怕书迷看入了迷忘了睡觉,一个人儿站在院子里喊上了:“孩子,别看啦,时候不早啦,该睡觉啦!”

书迷呢?

书迷一听是老太太的声音,他是个孝子,赶紧把书合上吹了灯,来到了里间屋,果然和昨天一样,一个人儿站在床前冲新娘子一拱手:“哦嗬元帅,叫末将何处安营下寨?”

新娘呢?

她想起上午婆婆教给她的几句话,心里琢磨:我今天就试试,看看灵不灵。当时用手一指床:“将军此地扎营。”书迷一听,说:“得令!”马上脱鞋上床。

还真灵。

新娘一瞧,又好气又好笑,心里话儿:这是什么家规!新娘这么一高兴不要紧,没留神放了一个响屁。书迷正要和衣而睡,突然听见身后边儿当的一声,书迷不管三七二十一噌的一下蹦下床去,高声喊道:“启禀元帅,大事不好,适才后门炮响,定有埋伏,要起寨拔营。”他又跑出去啦!

又跑啦!

(韩子康述 薛永年整理)